朱煜老师《让课堂说话3》一书中有篇文章《在小学生与古诗之间搭一座桥》配资网前十名,主要写的是执教者要想办法,让小学生走近古人配资网前十名,亲近古诗,有兴趣奔向传统文化的彼岸。
《江南春》的教学很能够呈现朱老师对小学古诗教学的思考,干脆利落,但是朗读、理解又做得非常充分。难得的是课堂上笑声不断,学生和观课老师都沉浸其中,感觉古诗并不遥远,就在我们身边。
这节课实录编写在本书中。我简化成了教学设计,并用朱老师书中的理念批注他自己的教学,意在进一步深化理解朱老师的古诗教学理念,借以指导自己的教学。这既是读书,也是听课,很受益。
那么,朱老师在教学《江南春》的时候,都搭建了哪些“桥”呢?
※兴趣激发※
教学片段一:
出示四张有关春天的图片。
问题:猜一猜这些照片拍摄在什么季节?不单单要说出什么季节,还要说出从什么细小的地方判断出来的。
生:是春天,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。
展开剩余92%生: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。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,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。
生: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,一般是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。
生: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。
《让课堂说话3》19页:小学生学任何东西,激发其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小学古诗教学需要创设情境,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,激发其学习兴趣。
入课时老师选择四幅春天的图片,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季节,并说出依据。图片的内容源自生活,学生对此是有认知的,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,让他们有话可说,有话愿意说。
最后一个小朋友在图片中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七宝,七宝是江南古镇,而接下来学习的是写江南春天的诗,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作者写的《江南春》就是自己的生活区域,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古诗的距离。
教学片段二:
1.出示三张图片:七宝古镇、小女孩放风筝、公园里各色花开。
问题:用一两句话描述图片,如果能用到刚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,就更好了。
2.学生轻声练习说。
3.指名说。
生:鲜花生机勃勃,非常茂盛。绿色依托着红色,红色衬托着绿色,美不胜收,让我仿佛身临其境。
生:你看,紫的花,红的花,衬托着绿色的叶子,让我忍不住地想起来今天学的一句诗句,千里莺啼绿映红。
生:瞧,这个小朋友看到春天来了,多么开心!公园里百花争艳,万紫千红,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七宝老街也换上了春天的新衣。瞧,那清澈的河水亮得能把人的影子照出来呢!
《让课堂说话3》11页:
当学生发现古诗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相关联,在生活中用得上,当自己的某种感受可以用一句古诗来表达,此时兴趣自然会产生。所以在教学中,执教者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古诗的内容,合理地使用视频、图片等,运用读写结合、口语交际等方式,让学生运用古诗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或者情绪。
老师出示三幅与春天有关的生活图片,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,也可以用上刚学的古诗,这种设计在古诗教学中是不多见的。
两个学生描述的是春天绿叶红花的美景,这是与《江南春》中的景色相对应,所以很自然地用上了“千里莺啼绿映红”;一个学生把三幅图连起来,有颜色,有动静,形成了一幅春日美景图。
学生在描述当中,发现原来古诗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,特别是自己的一些感受也可以用古诗来表达,学习兴趣自然生发。
※朗读指导※
教学片段:
1.学生齐读两遍,读准读通。
2.老师范读。老师的读法和自己的有何不同?
生:老师读得有快有慢。
生:学生读时是四三停顿,老师有时前面两字停一停再读后面,有时前面连一起,后面读得慢。
(师介绍古诗朗读要注意停顿,最方便是二二二一停顿。)
生:“千”下面是一个横,就声音长一点;“里”下面是一竖,就读快一点。
(老师讲解平仄:今天学习的古诗叫格律诗,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,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。古诗中,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为“平声”,比较舒展、平缓;第三声和第四声叫“仄声”,比较短促、有力。停顿时要注意第二个字、第四个字、第六个字,平声要读得长一些,仄声要读得短一些。)
生:老师读得有轻有重。
生:老师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,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。
3.学生朗读。
(1)生1试读第一句,两遍。老师示范并强调停顿时要换气。
——指名两个学生读第一句。
(2)生1读第二句,老师提醒停顿时换气。
——指名三个学生读第二句。
(3)生1连读后两句,老师提醒“台”字再长一点。
——指名一个学生读后两句。
4.学生看老师的手势,按照平仄齐读。
5.教师配乐朗诵。学生集体配乐朗诵。
《让课堂说话3》13页:
如果教师不会吟诵,也无大碍,只要指导学生依照格律,两字一停顿,平长仄短(第二、四、六位置上的平声字读长,仄声字读短)地读,也可以的。读,在古诗教学中极为重要。
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,指导一定要有层次。每一次读,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,而不是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。必要时,教师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,创设情境,让读的环节变得有趣味,不单调。
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板块“关注平仄,诵读古诗”。
第一,朗读指导有层次:生读正确→师范读,梳理方法→练习朗读→师配乐读,生配乐读。
第二,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,先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试读第一句,然后在老师的提醒下试读第二句,最后学生自己尝试连读后两句,呈现出明显的先教后放的练习过程。
第三,朗读方法多样,范读、教读、手势指挥读、配乐朗读,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不单调,更有趣。
※诗法教学※
教学片段:
1.出示资料。
千里莺啼,谁人听得?千里绿映红,谁人见得?若作十里,则莺啼绿红之景,村阁、楼台、僧寺、酒旗皆在其中矣。
2.指名说说意思。
3.出示修改诗句与原句。
千里莺啼绿映红十里莺啼绿映红
4.你觉得“千里”和“十里”哪一个好?
生:“千里”好,是指整个“千里”都有鸟在叫,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,如果改成“十里”的话,就感觉很近,不怎么美了。
生:改成“十里”的话,读起来不怎么顺。
师解读:“千”是平声字,读起来很舒展,感觉很远,地方很大。“十”,在古代是个仄声字,读上去很局促。
生:南朝有四百八十寺,地方肯定很大,肯定能占据一千里。
生:“千里”是一个虚数,表示看上去很远。“十里”非常确切,没有多少意思。
师解读: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。“千里”不是真的指一千里,而是指很大的范围,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,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。在整个江南,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。古诗中,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。诗人边走边看,地点在变化,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,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5.诗中写出了听觉,还有什么?
视觉,感觉。
《让课堂说话3》14.15页:
小学生接触的古诗以浅显的写景状物诗居多,有的是情景交融,有的是动静交错,有的是色彩绚丽,有的是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。诸如此类的诗歌(包括其他类别的诗歌)作法,不胜枚举。
教师在备课时先读懂这些写古诗作法,确定好教学点,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步骤,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用意,从而学会一些简单的读诗之法。如此,让教法法变成学法,学生在课堂里学会一首诗,以后在课外就能读懂相似的一类诗。
教小学生了解诗歌作法,一定要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,千万不能用输灌概念的方式。
关于古诗作法的教学,是朱老师古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也是其他古诗课堂上较少出现的一种教学现象。
他说,此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读诗方法,进而自己能在课外读懂相似的一类诗,属于典型的授人以渔,体现了他教语文要“教方法”的理念。
《江南春》一诗,朱老师选择了两个教学点。
一是“千里”的运用。老师引导学生把“千里”和“十里”放到一起比较分析,发现“千里”并不是实数,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内都是莺啼,都是绿树红花,从而写出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。而且,从朗读的平仄上,也能感受到其舒展的感觉。
二是作者写作的角度,古诗虽短,但是分别从视觉、听觉、感觉的角度去写,这也是本首诗的要素特点。
针对古诗作法,朱老师在本书中还集中呈现了“古诗教学一束”,以八首诗为载体,选择一些古诗的要素特征设计了教学片段。
如,《枫桥夜泊》中,前两句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”写天快亮的情景,后两句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写半夜的情景。作者将事情发生的次序做了重新安排,突出作者的一夜愁眠。
又如,《寻隐者不遇》中,每一句中都有一个意象,“松”寓意风骨高洁,“药”寓意行止超凡脱俗,“山”暗指避世环境,“云”写意师父闲云野鹤般的悠闲自在。四个意象就是教学的切入点,老师要引导学生发掘文化层面的信息。
“古诗教学一束”设计朴素又不同寻常,折射了朱老师的学生观和语文教学观,非常值得一读。
当然,为了避免执教者刻意挖掘古诗作法,他还特别提醒:当一种作法在某首古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时,才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诗法的材料。不合要求的,只要诵读背诵,了解大意即可。
※合理想象※
教学片段一:
你从这首诗里,看到哪些景物了?
生:我看到了黄莺。
生: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。
生: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。
……
生: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,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,立在那个烟雨中,景色很美。
生: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,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,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。
教学片段二:
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,和他一起来想象,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,你看到什么了?
生: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寺,很多很多的楼台在濛濛的雾雨中忽隐忽现。
生:我看到了很多寺庙,还有很多楼台在那个春雨中若隐若现,感觉很漂亮。
师:你听到什么了?
生:我听到了那个濛濛细雨的沙沙声,还有黄莺的叫声。
师:你闻到什么吗?
生:我闻到了寺庙旁边的花香。
生:我闻到了下雨时空气的清新。
……
《让课堂说话3》18页:
阅读诗歌离不开想象,特别是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,引导学生合理想象,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、感受诗情,感受诗境的美好。
理解了古诗的大意之后,老师通过追问的形式,让学生展开想象:看到了什么?听到了什么?闻到了什么?
学生一边想象,一边尝试着将自己置身于古诗描绘的情境中。此时,古诗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组合,而是变成了可感可触的鲜活世界。
片段一中,最初学生零散地说出“黄莺”“布招牌”等景物,后来能够根据板书的词汇串联出整幅画面。正是想象在学生与古诗之间搭了一座桥梁,将古诗的意境转化为他们能理解的生活场景,帮助他们真正走进诗中描绘的世界。
想象还让学生体悟到作者的情感。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描述出种种画面,就能体会到江南春天生机勃勃、绿柳花红的美景带给人的愉悦感,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。
学生在不断展开想象并表达的过程中,思维也得到了锻炼,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。
※吟诵展示※
这节课的最后,朱老师吟诵了《江南春》,顿挫有致,悠远绵长,很有穿越时空的古典韵味。吟诵完毕,台上台下掌声雷动。
朱老师没有展开过多解读,而是以一句“很有意思,其实古诗就是这样有趣”轻轻带过。这符合他的古诗教学理念:
如果教学古诗文要使用吟诵,最好用方言吟诵。让学生了解,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,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。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,学生重在多多倾听老师的吟诵,并努力体悟音律与诗意间的关联。如果有学生愿意学,也宜在课后个别传授。
这种克制还为古诗教学增添了一份留白之美。老师不强调吟诵技巧,也不引导情感走向,而是留给学生空间细细品味。当吟诵的余音散去,“古诗就是这样有趣”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自然生长,远胜万千繁复的讲解。
《让课堂说话2》和《让课堂说话3》完整呈现了我在作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考成果。
朱煜老师《让课堂说话3》一书中有篇文章《在小学生与古诗之间搭一座桥》,主要写的是执教者要想办法,让小学生走近
发布于:上海市诚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