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字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象征,它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言而喻。在古代,名字被视为能左右一生命运的力量,尤其在某些文化中,人们认为名字的吉凶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运势与命运。如果一个人能得到一个吉利的名字,那他的一生便可能事事顺心,财运亨通;反之,如果名字不吉,可能一生都难免遭遇不幸配资平台下载,甚至会引发致命的灾祸。
给人取名一直以来就是一项非常讲究的“技艺”,至今依然有一些专业的命名师从中赚取报酬。对于这些命名师如何为人取名,外人难以知晓他们的具体方法,毕竟那是他们的“商业机密”。虽然我们无法了解如何选取一个完美的名字,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一些取名时需要避免的忌讳,这样才能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展开剩余81%在古代,取名时最为忌讳的就是与当时皇帝的名字发生冲突。普通人的名字通常由两个字组成,而这两个字中的任何一个,都不能与皇帝的名字相关。这个“相关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相同,有时候同音甚至同义都要避开,毕竟某些朝代对这种事情格外敏感。比如唐朝的李世民皇帝,他就十分注重这一点。李世民手下有位名将,名叫徐世勣,名字中的“世”字与李世民的名字有相似之处。李世民得知此事后,并没有对他严加惩罚,而是要求他将名字中的“世”字去掉,以避嫌。对于那些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已经取好名字的人,只要去掉这个字就好。
在《西游记》里,我们熟知的观音菩萨本应叫“观世音菩萨”,这个名字的寓意是“观世间的声音,听到念我名字的人”。然而,为了避开李世民的讳,菩萨不得不改名为“观音”。这不仅仅是民间百姓对皇帝忌讳的遵循,甚至神灵也不得不如此做。
然而,并非所有皇帝都对避讳这件事过于看重。明朝的皇帝虽然姓朱,但民间的“猪”字与“朱”字十分相似,然而皇帝并未对此提出任何异议。百姓还是随意地说“猪”字,而皇帝对此并不敏感。反倒是清朝的满洲皇帝们,尽管他们有满洲名字,但也会为自己取一个汉姓。雍正皇帝即位后,为了让自己的名字“胤禛”显得更加与众不同,他强迫兄弟们将名字中的“胤”字改为“允”,以确保自己是唯一的“胤禛”。
至于嘉庆皇帝,他本名“永琰”,然而乾隆帝认为名字中的“永”字过于常见,怕日后因避讳改名字的人太多,造成困扰,于是为其改名“颙琰”。这个“颙”字非常生僻,几乎没有人认识,足以避免一切可能的误解。
除了避开皇帝的名字,还有一些“尊贵”的字也是取名时的忌讳。其中,“王”字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。尽管“王”字是中国的最大姓氏,许多人却避开将其作为名字。因为“王”字象征着无上的权力与威严,普通百姓承受不起其背负的压力。若有不慎使用“王”字,往往会引来祸端。历史上,只有三位人物敢于在名字中使用“王”字。
其中,冯野王便是第一个,他是汉朝的权臣、汉元帝的妹夫,地位特殊。尽管他名中有“王”,但冯野王并没有野心,常年在皇帝身边任职,行事谨慎,所以他并未因此遭遇灾难。然而,他也未能因为其才华被重用,最终因为朝廷对外戚的戒备,他始终未能担任重职,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。
另一位敢于以“王”字为名的人是顾体伦,他是南朝梁的书生,后来以“顾野王”自号,以表达对冯野王的崇拜。顾野王不仅自号如此,甚至连字也取名“希冯”,极为敬仰冯野王。顾野王的后代顾炎武,也以“顾亭林”自号,借用顾野王的号,来彰显自己的文人风采。
第三位名字带“王”的历史人物,便是著名的诗人骆宾王。尽管他生活的时代动荡不安,身处武则天的统治下,但他仍敢挑战权威,发表言辞激烈的《讨武曌檄》。他誓死效忠李唐,为此与武则天的政权发生了严重冲突。骆宾王最终未能看到胜利,且下落不明,历史上关于他是否死于战乱或自尽,众说纷纭。
这些名字中带有“王”字的人,似乎都生活在较为宽松的时代,否则他们可能早已因为“自立为王”的名字遭到杀身之祸。正因如此,名字的选择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充满了深远的寓意与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